第一节 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佛教的创立
(一)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所谓“瓦尔纳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以后,推行的一套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也称为“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 婆罗门瓦尔纳:掌管宗教文化权利的祭祀阶层,享有崇高地位;
第二等级 刹帝利瓦尔纳:掌握行政军权的武士阶层,包括“王”在内;
第三等级 吠舍瓦尔纳: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
第四等级 首陀罗瓦尔纳:从事各种低贱职业,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
(二)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至前486年)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悉达多,姓乔达摩。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的母亲为摩耶夫人。
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
蓝毗尼译为「解脱处」,在古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间的天臂国(现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是天臂国善觉王(佛母摩耶夫人之父),为其夫人蓝毗尼所建的花园,佛于此园无忧树下诞生。
佛陀成佛之地——菩提伽耶
菩提迦耶是佛教的诞生地。菩提是印地语中智慧的意思,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它源于佛陀释迦牟尼在当地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得名,因此,菩提迦耶也有了字面上的迦耶城的菩提树之意。此处著名的圣迹有菩提树、金刚座及摩诃菩提大塔(金刚正觉塔)。
佛陀初转法轮处——鹿野苑
鹿野苑位于古迦尸国波罗奈城,今北印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市北方,又称鹿园,乃远古梵摩达王时,世尊行菩萨道,身现鹿王教化有情之处,此处常有佛及大仙人居住,又称「仙人住处」,五百仙人,曾飞行空中,遇五欲恶缘而堕落,所以又称为「仙人堕处」。佛陀在此初转法轮和成立僧伽团体。
佛陀涅粲处——拘尸那罗
是释迦牟尼涅槃处,也是佛陀生前最后度弟子须跋陀罗和涅槃后金刚力士放金刚杵处,以及八王分配佛舍利处。
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竹林精舍
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在中印度迦兰陀村。本是迦兰陀的竹林,迦兰陀归依佛后,即以竹园奉佛立精舍,为如来说法的场所。
佛教史上第二座寺院——祗园精舍
是佛陀当年传法的另一重要场所,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晚一些。祇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二栋专供佛教僧人使用的专用建筑物,也是佛教寺院的早期建筑形式。
二、佛教在印度境内的发展
印度佛教发展史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1)早期佛教(公元前6世纪中至公元前4世纪末):
早期佛教又称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和其最初弟子以及早期信众创立和信奉的佛教。主要理论包括:四谛、无常与无我、五蕴、缘起与十二因缘、中道、无记、种姓平等观念等;主要的修行:三学、三十七道品、四向四果、业报轮回与解脱等。
在佛陀圆寂当年,由大迦叶於王舍城附近的七叶岩毕波罗窟主持了第一次结集(又称为王舍城结集),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与僧团戒律。
所谓“结集”,就是指通过集体会诵经典而确立佛典。
(2)小乘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2世纪中);
最初分为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为进取、强调改革和发展的大众部,史称这次分裂是佛教的“根本分裂”。
第二次结集,在印度东部的毗舍离城。
第三次结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华氏城组织
第四次结集,犍陀罗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时的迦湿弥罗。
(3)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
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兴起,这是佛教内部出现的一次较大的变革。大乘佛教兴起后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
大乘佛教经典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解释说明这些经典时,形成了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两个思想派别。
(4)后期佛教(公元7世纪至公元13世纪)
密教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种重要形态。
密教其实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民俗信仰为其特征,后来逐步同化于印度教。
相对而言,其他佛教派别被称为显教。
三、佛教向印度境外的传播
(一)佛教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1)南传佛教
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其经典属巴利语,故亦称巴利语系佛教。
(2)北传佛教
在北传佛教中又可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部分。
汉传佛教
公元1世纪到7世纪,印度佛教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包括密宗,其经典用汉语写成,故亦称汉语系佛教。
藏传佛教
公元7世纪至17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我国的西藏地区,并与西藏地区古老的宗教--苯教融合而形成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其经典用藏语写成,故亦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
(二)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汉传佛教的传播
据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和中亚一带)的伊存出使中国敦煌,向博士弟子景卢传授《浮屠经》。从此印度佛教开始经西域传入中国,但尚未进入内地。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遣蔡愔、泰景等18人去西域寻访佛道。他们在大月氏国遇到天竺著名法师摄摩腾(又名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组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并命名为“白马寺”。
东汉严佛调削发出家,成为中国最早的僧人。其后三国时期魏国的朱士行是中国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学者。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天竺沙门昙柯罗来中国传经,并创行“羯磨戒”,中国才有正式受戒的沙门,而朱士行则是中国汉僧登坛受戒的第一人
2、上座部佛教的传播
上座部佛教在隋唐时期,经东南亚的泰国、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保山等地区,在傣族、布依族、德昂族、阿昌族以及部分佤族中广泛传播,对这些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习俗均有深远的影响。
3、藏传佛教的传播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佛教从内地、尼泊尔和印度传入西藏,对藏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