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禅寺
发布时间:2020-06-02 16:06

广福禅寺

广福禅寺原名广福寺,又称广福禅林。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通天岩风景区中心景区,距赣州市中心城区10千米。

 

广福禅寺1.jpg
赣州市通天岩广福禅寺山门


广福禅寺肇建年代,未见史籍记载,但从对通天岩石窟考证看,该寺创建年代与石窟造像开凿的时间大致相同,可追溯到唐代末期。据明嘉靖《赣州府志》记载:“通天岩,县西二十里,岩下崆峒如屋,僧即为居。”寺内层殿复阁,禅房依山而建,以岩为墙,以红色砂岩的天然石洞为殿。外面修建砖木结构的屏障,把岩石凹下去的空间最大程度利用起来,在岩壁的空地开辟院子。院后是大雄宝殿、念佛堂,殿左边是方丈室(后改为双桂堂),殿右边是僧房、斋房,院前为山门。庭院古树参天,林木繁茂,洞壑幽深。寺后面几个洞穴,当年就是寺庙的藏经洞。洞口出来有个水池,是寺院的放生池。山崖下有几间依崖而建的房屋,为蒋经国当年的避暑山房。殿上正对如来宝座之上有一个小岩洞,相传从这里可以通山顶见蓝天,这便是通天岩名称的由来。岩壁上存有唐宋大小造像267尊。历代名人题刻15品,大部分已风化剥落,少数保存较好。寺院几经兴废,相传释识椿和尚为始祖。元代释文郁、明代释慧明、清末咸丰年间释性明先后主持法席,属曹洞正宗。

民国9年(1920)以前,该寺由释芳品和尚主持,后由明志法师继掌法席,期间,主持修葺殿堂。常住僧众20余人。民国18年(1929),明志率合院僧众在通天岩西侧构筑普同塔一座,安放僧众的遗骨,此塔今存。随后,戒尘法师主持将寺院再次翻修,并把大殿屋顶降低一米,便於专修净土法门,由慧广、常志两位和尚守寺。抗战时,蒋经国夫妇携两个孩子曾住寺内避空袭,约半年余。民国34年(1945)2月,方丈室(又称双桂堂)被日军焚毁。抗战胜利后,广福寺由大延和尚任住持。民国35年(1946)蒋介石游通天岩时,察觉此地是隐居的好地方,于是密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将原来方丈室的双桂堂改建成一幢二层小洋房(将军楼),欲将张学良将军转囚于此。然而小洋房竣工时,解放大军已进逼江南,软禁张学良一事,因战局急促,致使蒋介石的这一计划未能实现。改建后的广福寺,除桂花楼略有改型外,其余仍照原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福寺仍由僧人管理,寺内香火从未间断。直到“文化大革命”才被迫停止活动。1998年12月,广福禅寺经赣州市人民政府(今章贡区)批准恢复开放,礼请韶关南华寺继光法师(于都籍)为寺院住持,重塑佛像。2001年,拆除原僧房,重建一栋二层楼砖混结构僧房,共30间。2005年9月,广东省韶关南华禅寺当家师释敷净法师继任寺院住持。年内在寺内藏经洞请了一座慧能石像,安放一部青石刻《六祖坛经》。2006年8月,广福禅寺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佛教寺院。2009年4月,被评为江西省和谐寺院。2016年1月,寺内创立赣州市广福助学中心。12月被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赣州市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示范点。2016年底寺有常住僧众10余人,住持释敷净。

   

广福禅寺2.jpg

赣州市通天岩广福禅寺大雄宝殿


广福禅寺也是历史名人常游览的场所。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直秘阁阳孝本携蒲宗孟所赠国子学书在此隐居20余年。赣州郡守林颜对他十分敬重,尊称他为“玉岩居士”。元祐九年(1094),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谪官路过赣州时,曾慕名拜访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日同游览,夜则长谈,遂成至交,深泺相遇之晚,赠诗赞其才华。寺内由两人一起栽下一棵铁树,后称为“苏铁”。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寺大雄宝殿右侧修建玉岩祠(又称阳公祠),作为苏东坡与阳孝本会谈的遗址。如今除“蒋经国避暑山房”仍存外,祠内原有苏东坡、阳孝本、李存的塑像及东坡墨迹,清代戴均元撰《重修通天岩阳玉岩祠记》木匾一方,惜已无存。(编者按:李存,虔州兴国西平<今埠头乡凤冈村>人,系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进士,一生不入仕途做官,与阳孝本一起隐居赣州通天岩,二人并称“崆峒二老。”)但长期以来,广福禅寺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相聚唱和泼墨之所在。


中国佛教协会 江西佛教协会 赣州市委统战部 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