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寺
发布时间:2020-05-31 17:05

东山寺

东山寺又称东山庵,原名慈恩寺,位于上犹县县城东山镇东山上,是县城的制高点,站在寺院高处,可俯瞰上犹城。昔文人学士多游于此,避暑读书,作文赋诗,1983年4月被列为上犹县政府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寺1.jpg
上犹县老东山寺



始建于南宋谆熙年间(1174—1189)。元代,寺院进行修复,割地六十丈拓其基。明嘉靖十八年(1539),贡生张朝阳叔侄在寺内兴办东山书院,(一说明正德年间(1506—1521)曾辟“东山书院”于此。)培育了数代文人学士。

清顺治年间(1644—1661)重修寺院,曾称东山庵,乾隆年间(1736—1795)修复,改名东山寺。道光二十年(1840)再修复。咸丰年间(1851—1861)兵燹被毁,后由乡绅捐资重建。土木结构,坐东南朝西北,三厅二天井,面阔24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423平方米。寺门两侧石柱对联是清代咸丰年间(一说道光二十年)修茸时所刻。古寺有拜佛殿、观音堂、财神殿等。

   

东山寺2.jpg
上犹县东山寺全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佛像被毁。1980年改作城关敬老院,1984年又改作学校。1994年5月寺院进行重修,12月,经上犹县政府批准,重新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聘请释继英法师任住持。筹资兴建险要的上台云梯和僧房一幢。1999年6月25日圣常法师继任住持。2000年起,东山寺开辟新寺区,拓宽寺院40余亩,陆续兴建大雄宝殿、圆通宝殿,购置安放在大雄宝殿殿后重达12.5吨的千手千眼玉观音佛像,修建通往圆通宝殿的台阶。2002年举行大雄宝殿落成庆典法会。2004年应聘光伟法师继任寺院住持,并举行进院庆典法会,2005年举行天王殿奠基法会。2006年举行大雄宝殿佛像开光,2008年天王殿竣工典礼,兴建斋堂、山门、钟鼓楼和马路至山门台阶。2010年5月11日,天王殿佛像开光暨地藏殿、文化长廊等工程奠基庆典法会隆重举行。同时,县佛教协会会址设在该寺。2012年3月27日,上犹县东山书画院在该寺成立。书画院共有上犹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及个人捐赠的书画作品100余件。寺院自身建设加强,制度健全,服务社会事业不断。2007—2008年分别获赣州市和上犹县先进寺院称号。

      

东山寺3.jpg
上犹县东山寺文化长廊


东山寺是历朝历代士大夫吟诗赋词的聚会场所。元至正年间(1341—1368)县御史哈麻石上刻诗一首,后毁。清康熙年间(1662—1722)士大夫书“九曲龙门”巨字于石壁。康熙二十五年(1686)暮春,县士大夫在知县章振萼召领下,共游东山寺,建立“莲社”团体,出韵作诗。东山寺“莲社”团体的建立,为后世文人的结社,起到重要影响,为诸多士大夫所效仿。在文人的笔下,东山寺风景如画、梵音缭绕。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春,贡生蔡希舜与友游览东山寺后撰文写道“山麓有石桥,波澜澄沏、鸢飞鱼跃,如在镜中。樵者牧者,往来如织,靡不叩竹,释斧而舞。山之径由溪涯曲折而上,松竹荫翳其层叠也。及至巅,烟雾蒸郁,唯闻云中有僧大声曰,后见僧持杖从松间而来。僧衲衣半胫,古貌古心,见之如遇怪石奇木。庵依崖立分两廊,僧以五六计,佛像古洁,令人肃、令人幽。登高而望,可尽犹川胜概,见大江当前,潆折如带,群峰孤嶂,灿错星布,树摇其巅,若翻浪潮弄足趾间”。因为士大夫的诗文,东山寺声名鹊起,“东山晓钟”成为上犹县城八景之一。

东山寺历经数百年,佛事鼎盛,香火不断。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信徒云集诵经行佛,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会,寺院更是一片梵音佛景。寺教职人员2人,常住居士10人,住持释光伟。

 


中国佛教协会 江西佛教协会 赣州市委统战部 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