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古寺
发布时间:2020-05-28 22:36

初名永凝寺,位于宁都县梅江镇城南水口塔旁。寺东有梅江河,西临王屋山,北靠水口塔,南朝龟山。全寺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2006年8月被批准为江西省重点佛教寺院。

寺始建明万历二十年(1592),修一和尚曾任住持。万历三十四年(1606)憨山德清大师曾到寺开课弘法。清康熙五年(1666)蔡诚宇重修,更名为塔下寺。乾隆四十三年(1761)复修。民国时期,今彩大师移锡驻寺数年。1960年印慈老和尚曾任寺住持。寺规模不大,三间土木建筑殿堂,占地100平方米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夷为平地。

 

1.jpg
永宁寺全景图

     

      1988年,印慈老和尚倡导并推荐其弟子证通主持修复该寺,并改寺名为永宁古寺,逐年建起大殿。念佛堂、藏经楼、客堂、斋堂、僧寮、客房、海会塔,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1995年,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一诚大和尚实地勘测指点,在寺南填溪拓基新建600多平方米砖混结构、二重飞檐、琉璃瓦屋面的大雄宝殿,新塑三尊大佛、文殊、普贤、十八罗汉、千手观音、海岛全堂佛像。寺内法物俱全,有二吨重铜钟、一吨重香炉和万年宝鼎,并藏有《佛祖道影》一部、《大藏经》三部。2000年利用殿前10余丈深的丘壑立柱,建起一座500多平方米的念佛堂,两旁设有两层共24间客房,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方米,屋顶且作大殿余坪,整齐宽敞。2001年在余坪左右建起二层楼房,东设客堂、图书馆、电脑室、办公室,西设功德堂、讲堂。


3.jpg
永宁寺放生池

      

      2002—2008年,七年间新建钟鼓楼、法堂、藏经楼、万佛堂、天王殿、山门、碑廊、斋堂、厨房、居士寮、放生池,新塑弥勒、韦驮、四大天王、六祖圣像、万佛等。2010年在寺旁路边新建一栋五层楼的上客堂,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方便来往香客住宿。同时,在上客堂之右兴建真君殿,其一楼真君殿,二、三、四、五楼办起永宁素食馆,内设大厅、大包厢和十八个单间包厢,四方客人常来食素。寺内还设有展览厅、文化长廊。山门悬挂着一诚长老题写的“永宁古寺”四个大字。


2.jpg
永宁寺内景

 

水口塔,位于宁都县城南外约1千米的梅江之西滨、永宁古寺后院。2008年,宁都县政府将水口塔划归寺院代管,实施“塔寺一体化”管理。该塔外观雄伟、结构精致、造型考究。古塔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1997年9月全面维修竣工,是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高39米,底部周长34.56米。塔很神奇,游人从塔心登至塔顶,可不走重复的路,如两人各由一路登塔,塔中绝对不会碰面,要登至塔顶方可会面。塔外观七层八面、双重出檐;塔身由外壁、内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内廊中有石级可通上下各层;塔心之东、南、西、北各设一门,供游人登临远眺;底层外壁的八面均各按自然方位镶嵌刻有八卦浮雕,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水口塔的八个方位都被古人用四字词组描绘的尽善尽美,依次为:乾元启运,坎水生精,艮峙凌霄,震蛟腾江,巽榜传芳,离明挹秀,坤维奠位,兑风横秋。楷字尺许,字的上方或书以“福”“寿”,画以阴阳鱼、鹿、瓶花、筒册、牡丹等图案。奔腾而来的梅江河正好对着水口塔流来,经过高塔转折弯去。《宁都直隶州志》载:“水口塔,永凝寺后,明万历壬辰,知县黄应奎倡建。知府黄克缵、署县推官韩子祈,各捐奉。屹峙中流,邑人刘贤记。乾隆二十六年,飚风折顶。四十三年,署州顾鉴倡修,知州陶正伦蒇工碑记存永凝寺。”塔身可见许多“明万壬辰年”的纪年塔砖,塔内有清代修塔碑记,今存残碑半块,藏宁都县博物馆。该塔原貎未变,除塔的外檐砖块出现风化和塔内部分木质构件霉烂外,其它部分保存尚好。195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古寺建设初具规模,寺院成为宁都县中心道场。县佛协会址设在该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先后于2003年、2005年法驾此寺。2005年10月,赣州市民族宗教局在寺院举办三期佛道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培训班。2007年4月30日至6月1日,举办传授三坛大戒、方丈升座、万佛开光暨全寺落成庆典。赣州市佛教协会多次在寺院举办僧伽培训班。此外,寺内每年举行三四次水陆法会,吸引广州、香港、南昌、赣州等地信众来寺诵径礼佛。寺院积极参加“和谐寺观教堂”的创建活动,多次荣获省、市、县“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009年4月获江西省“和谐寺院”荣誉称号。2010年12月29日,又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寺院常住70余人,其中僧众38人,住持释证通。  


中国佛教协会 江西佛教协会 赣州市委统战部 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