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次第之二 ——发心
发布时间:2024-07-13 15:14

2.jpg

修学佛法次第之二——发心


所谓发心,就是启发未发之心,令心生起,是名发心。就修学佛法而言,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自利利他。即发起解脱自他苦难,成就佛道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大乘佛教是立足于菩提心,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

世人以凡夫心为基础,产生种种想法及行为,因而成就了凡夫的品质。行菩萨道者以菩提心为基础,一方面是广泛利益众生,一方面是追求证无上佛果,因而成就了贤圣的品质。


一、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传入中国之后,有新、旧两种译法。唐朝以前被称为旧译,翻之为悟;唐朝以后的新译,译为觉。而通常把觉与悟联在一起,即觉悟。菩提心即觉悟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佛果的无上菩提,正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菩提心的本体是真如实相。

如何才能生起求证无上菩提的心愿呢?其主要有两种:1、内在的自性发,即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菩提的觉性。但是它被烦恼所蒙蔽的时候,觉得力量小,不能发生强有力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运动的精神必然是提不起来的,这好比我们虽然处在烦恼迷惑、动乱不安的状态中,但菩提的觉性仍然存在,并未因此而消失掉。但是,想要离开这动乱不安之相,则非证得佛果菩提不可,有了这一念成佛的心,当知这就是内在的自性发菩提心。2、外在的资助发,也许有人会问,内在既然可以发菩提心,为什么现在不见众生自发呢?这是因为没有外缘的资助,外缘就是善友与圣教。如听闻大乘圣教,以此圣教经常熏习,于是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来,这是圣教的资助发。若观佛、菩萨的神通道力以及得善知识的引导,使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是为善友力的资助发。


二、菩提心的种类


关于菩提心的种类差别,在大乘经论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简要地说,可以归纳为两类: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1、愿菩提心


所谓愿菩提心,是将菩提心转化为愿力。学佛首先要发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志。“志当存高远”,志向越高,成就也就越大。发菩提心不是空洞的口号,怎样才能体现我们的菩提心?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就是发愿。

愿菩提心是一种愿望,作为一种心行,它有着自身的特征,也就是“希求”。希求是极为普通的心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种种希求中:希求可口的饭菜,希求豪华的住宅,希求舒适的环境等等,然后就会为了满足种种希求而努力奋斗。同样,佛道的修行也是从希求开始。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希求的不是金钱地位、衣服饮食,而是无上菩提及利益一切众生。因为菩提心正是以无上菩提及利益一切众生为所缘境。当我们缘这两点希求而付诸行动时,便开始踏上了成佛之道。


2、行菩提心


发愿之后,必须将之付诸于修行实践。整个菩萨道的修行,都属于行菩提心的范畴,内容主要为六度四摄。六度为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经论中亦有十度之说,即在六度之外加上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四摄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行菩提心的修习,是建立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依愿菩提心而有菩萨行,并通过六度四摄行的修习使菩提心得到增长,另外还要受持菩萨戒,这些广大的菩萨行,正是菩提心的最佳养料。通过不断修习六度四摄,菩提心才能得到巩固,才能早日圆满。

总之,发菩提心,首先要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深宏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我们所发的誓愿是真正的从我们的心里发出来的,就是愿菩提心的开始。有了愿菩提心,又付出行动,就可以提高为行菩提心。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只有把愿心付诸于行动,提高成行菩提心,菩提心这个誓愿,就会深深地深入到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去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行、所行的修持,就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这样菩提心就完整地发出来了。


三、菩提心的发起因缘

  

在《劝发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师就如何发起菩提心,为我们总结了十种因缘。若是我们时常思维这十种因缘,会觉得发菩提心是人生的唯一选择,除此而外,再没什么比之更有意义的了。这十种因缘分别是:念佛重恩故、念父母恩故、念师父恩故、念施主恩故、念众生恩故、念生死苦故、尊重己灵故、忏悔业障故、求生净土故、为念正法得久故。

1、念佛重恩:佛陀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具有平等的大慈悲心,给众生以大乐,欲拔众生之痛苦,给我们指明了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光明大道。要度众生出离苦海,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要时常思念佛陀给予我们的深恩重德,时刻报答。
  
2、念父母恩:报佛恩,当然是要运用我们身体报答,而这个有生命的身体是父母赐给我们的。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承担如来家业,说法度众生这样才可报佛恩于万一,而完成这些事,非得此身不可,而此身又是父母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要念父母恩。
  
3、念师长恩:我们的这个身体,固然是父母所给的,但能得到各种知识乃至了解一切佛法,却由师长的教导所得来的。若无师长的教诲,我们将一无所知,可想而知,那佛恩、师长、父母恩又是如何深重了!
  
4、念施主恩:出家学佛者,虽说父母生我身心,师长教我知识,但如果没有施主的财物供养,那么我们就会整天为衣食而忙,不能安心办道,住持佛法,度化众生了。而今我们之所以能住在寺庙里安心用功办道,丰衣足食,不愁吃穿,就是因为施主能够发心供养,成就我们的道业,故出家佛子必须时刻铭念施主的恩德。
  
5、念众生恩:在这个世间上,人与人之间都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世界上的人类,交织成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网。众生从无始以来舍身、受身、轮转不息,自然互相之间都有着父母、兄弟、姐妹等关系,牛马为我们耕种,鸡犬为我们司晨守夜等,都有恩于我们,所以我们要报众生恩。
  
6、念生死苦:吾人的身体不能长生不死,寒暑迁流,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终归磨灭,必有死亡之日。死后又要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有休息是为大苦,故须常念生死之苦,发心脱离。
  
7、尊重己灵:己灵,即自己的灵觉之性。此性即人人皆具有的佛性,所以,尊重己灵就是尊重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佛,绝不能使自己的佛性永远被埋没在五蕴山中。
  
8、忏悔业障:如上所说尊重己灵,就要如法修行,而要想使自己在修行的菩提大道上一帆风顺,就必须要认真忏悔业障,忏其前罪,悔其后过,否则.就会障碍吾人的修行。
  
9、求生净土: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障道因缘多,不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都能障碍我们修行用功。要想获得理想的清净环境,顺利无碍的了脱生死,就一定要求生净土,在那里助道因缘多。如《佛说阿弥陀经》云:“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极乐世界里,风吹鸟鸣皆演法音,听闻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在那样的环境里修行是非常容易成佛的,故我们要念念求生净土,亲闻弥陀说法,证无上佛果。
  
10、令正法久住:正法者即对佛所说之教理行果,而能信解修证也。若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即是像法;而有教理无行果,则为末法。为了使正法久住,必须要发大菩提心,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这样才能够使得正法久住于世,更多的众生得到法乐。

发起菩提心,是对自我的挑战,但只要将菩提心发到位,一切烦恼便不在话下。因为烦恼无非是因我法二执而起,而菩提心正是摧毁二执的最佳利器。十方诸佛,不论是过去已成佛的,现在正成佛的,没有不是由发菩提心而来,发菩提心而得成佛,是故我们应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


中国佛教协会 江西佛教协会 赣州市委统战部 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