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禧副会长应邀出席赣州慈云寺塔瘗藏文物学术交流会
惟慧
2020年5月26日上午9:00,赣州慈云寺塔瘗藏文物学术交流会在赣州市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赣州市文化局局长、市博物馆馆长朱小宁主持。
会议主要有如下三项议程:
1.观看《慈云祥光耀宋城》宣传片
2.张嗣介作清理情况介绍
3.与会专家交流。
会议首先由朱小宁馆长向大家介绍了与会嘉宾及本次交流会举行的意义。朱馆长指出,本次慈云寺塔发现的瘗藏文物里,有一部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其文物价值及历史价值和敦煌莫高窟藏宝洞里面的文物意义相当。慈云寺塔瘗藏文物的发现为赣南宋城文化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赣州打造文化强市提供新的创新思路。朱馆长表示,计划在2021年举行全国性慈云寺塔文物学术研讨会。
接下来播放《慈云祥光耀宋城》大型专题片;然后由原博物馆研究员张嗣介作文物清理情况介绍;赣州客家民俗博物馆馆长向大家展示了绘画领域初步研究成果。从专题片、文物清理情况介绍及绘画领域初步研究成果展示中,与会人员对慈云寺塔瘗藏文物的发现—抢救—整理—修复的整个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大家纷纷对本次慈云寺塔瘗藏文物的发现表示震撼及对本次文物修复工作组专家们的“工匠精神”表示深深的感动。
最后,与会专家学者及宗教人士代表围绕慈云寺塔瘗藏文物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交流中,与会嘉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交流:
1.慈云寺塔瘗藏文物的背景、性质、年代与价值。
2.慈云寺塔瘗藏文物与中国古代宗教史的关系。
3.慈云寺塔瘗藏文物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关系。
4.慈云寺塔瘗藏文物与中国古代书法、绘画、造像、印刷等艺术、工艺技术发展史的关系。
5.其他相关问题。
赣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登禧法师围绕慈云寺塔瘗藏文物与北宋时期赣州佛教发展和信仰文化,从以下三方面做了发言:
1、信仰社会化程度加大
宋代的宗教信仰包括多种,其中以佛教最为流行,也最具影响力。唐代以前佛教向民间的普及程度比较有限,宋代以来,佛教更加广泛深人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上至皇族官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佛教信仰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批文物中供养人像中大量出现官员、贵妇与普通百姓的形象,正是当年佛教在赣州向民间普及的真实反咉。
2、业报轮回说是修行实践的主流
佛教理论在宋代并无多大成就,基本沿袭的是佛教思想中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业报轮回说,即所谓的因果报应。即万物都会遭到报应,尽管报应的方式、程度等各有不同,但最终会有报则是不变的真理。这批文物中出现了大量集中共修的场景,以祈求幸福安宁、消灾避祸,正是这种理论的修行实践。
3、三教相融是大势所趋
佛教自两汉之间传入中国后,由于中国文化的无限包容性,儒、释、道之间不断的调和相融,最终走向融合。尤其是在宋代,儒释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人雅聚,诗文相酬,参玄悟道有力的推动了儒释道之间的进一步相融。这种相融,不是三者合而为一,而是三者在相互之间的融通和补充,兼容并蓄,吸纳共融。这批文物中出现佛家造像、儒家士大夫、道家造像,正是当时三教相融的具体呈现。
《赣州佛教志》执行主编魏石生围绕慈云寺和慈云寺塔的历史作了发言,魏主编发言让大家感受到了穿越感,仿佛让人亲临其境。
中午12点半,交流会圆满结束,与会嘉宾纷纷表示,这次交流会的成功举行,为明年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打下良好基础。
附与会嘉宾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1、刘念海 赣南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2、钟瑞龙 赣州广播电视台精品创作中心主任
3、刘 勇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4、朱 坚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5、魏石生 《赣州佛教志》执行主编
6、曹卫民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赣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7、陶晓俊 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赣州客家民俗博物馆馆长院院长
8、李晓方 赣南师范大学文旅学院院长、教授
9、温春香 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10、邹春生 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11、陈 涛 赣南师范大学文旅学院讲师
12、赖少伟 赣南师范大学文旅学院讲师、
13、释登禧 赣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委员
14、释惟慧 赣州市佛教协会网站编辑
15、郭家明 江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赣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市政协委员
16、傅 钢 赣州市道教协会秘书长
17、吴 军 赣州市会昌县岚山翠竹祠管委会
18、朱小宁 赣州市文广新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赣州市文物局局长,赣州市博物馆馆长
19、万幼楠 原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20、刘劲峰 原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21、张嗣介 原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22、朱思维 赣州市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
23、刘长龄 原赣州市博物馆职工
24、刘灯明 赣州市文广新旅局文物科负责人、副研究员
25、钟庆禄 赣州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26、钟芳华 赣州市博物馆馆员